探索
(资料图)
我在“打灰”挺好的:朋辈分享力破专业偏见
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对土木行业的冲击、某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招不到人、某央企施工人员因吐槽土木行业现状而被辞退……面对互联网上诸多对土木行业的调侃和流言,许多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变得迷茫了。
这个行业的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我在‘打灰’挺好的”为主题,开展系列约稿活动,邀请在土木工程领域就业的校友分享“打灰”工作的真实情况。
“打灰”原指在施工单位浇筑混凝土。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特性,毕业生多需要前往施工现场进行实训,“打灰”一词因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指称就业去向的代名词。
在施工现场“打灰”,为什么会是“挺好的”?这背后其实是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为改变学生就业观念所作的努力。
当“打灰”成了全网黑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专业铁道方向的毕业生陈智欣还记得,填报高考志愿时,搜索“土木”出现的标签多是“好找工作”“赚得多”“夕阳产业”等。因为对此比较感兴趣,她还是在专业志愿表中填了“土木工程”。
随着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土木工程从业者分享工作经验,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的渠道变得更为多样。学生们聚集在社交平台的土木专业up主的视频下,看到了员工在工地摔下深井、在烈阳下呛灰、深夜与工人发生争执等画面。这类视频被戏称为“劝退圣经”,相关视频的最高播放量高达数百万次。
在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讨论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变成了“天坑”,“提桶跑路”也一度成了行业黑话,劝诫高中毕业生不要学土木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董鹏飞老师认为,为了博取流量,网络上很多视频突出展现工地生活的脏乱差。不少同学容易被这些声音影响。
“这些讨论无疑给从事或即将从事土木行业的工程人员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就职于一家桥梁特种技术公司的邓术鑫说。
邓术鑫今年27岁,2021年硕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如今是一名技术管理人员。他认为,不要让一些言论蒙蔽了自己,土木学子该如何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不要盲从。
慢就业与招聘难的双重怪圈
学生们的就业选择体现了这一点。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李裕接到了一通来自学生家长的电话,要求学校帮助孩子取消已签约的三方协议。
“孩子签约时自己没想清楚,我们也比较希望他继续深造。”一名跟某工程单位海外公司签约的学生家长对李裕说。
考研成为学生们的第一选择。根据李裕统计的数据,该校土木工程学院今年的意向考研率已经过半。以陈智欣所在的宿舍为例,4个人有两个保研、两个考研,“没有人想直接去工作”。
这让前来招聘的企业犯了难。在2023届毕业生春招宣讲会中,一些工程单位的宣讲会出现了空场。“来招聘的老师比学生都多。”李裕说。
在双选会现场,工程单位的展台少有人问津。相比之下,来自广东省云浮市某县城事业单位的展台前显得门庭若市。
事实上,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找工作并不难。
“我投了3份简历,3份都过了。”投身春招大潮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专业桥梁方向毕业生蒲思涵发现,“只要不是挂科特别严重,投工程单位基本都能进。”
李裕统计了来校招聘的岗位数量与毕业生数量,平均每个毕业生可以选择10个岗位。
“希望学生们能听听朋辈的声音”
企业招聘难,学生求职意愿低,已经成为横在学院就业工作前的一道坎儿。“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效果不理想,运用朋辈力量效果会不会好一些呢?”思维转变后,李裕立刻邀请了几位已在工程行业任职的校友,写下自己的工作故事。
在给学弟学妹的信中,邓术鑫如数分析了工程单位的优缺点,对工作环境、工作强度进行了细致讲述,也澄清了一些认识的误区。他说,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土木行业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变革,未来的桥梁维修、加固、改造、管养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
“特种公司现在所从事的业务,就是土木工程行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的领域变革,说不定就是未来的‘风口’。”邓术鑫对学弟学妹们说。
西南交大工程力学专业2017届毕业生张伯聪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在生产任务繁重的“打灰”行业中,工程单位给予的晋升机会非常多,“在技能提升、管理经验成长两大方面表现相对优秀的员工,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岗位升调机会”。
作为女生,西南交大铁道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孙雪敏在给学弟学妹的心中也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困惑。她说,2020年7月带着忐忑的心走进了工地,迷茫、无措是当时的状态,“那段时间不断地否定自己,不知道自己干这份工作的意义在哪儿”。
但同事的关心、领导的帮助,让孙雪敏度过了那段“不太光明的时段”,留在了工地,留在了建设一线。她在2021年参加了几个成果赛,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极大地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这两年的工地生活过下来,能感觉到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比预想中要友好很多。”孙雪敏说。
这些“打灰”故事被投放在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中,最高的一篇阅读量已经超过1300次。在投稿中,校友们详尽地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经验感悟。无论是在城市中的项目部创建三维模型,还是在铁路建设现场完成日常测量和结构设计,校友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打灰”事业。
在看到母校的约稿活动后,已经工作近一年的该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王清也希望讲讲自己的故事。
“大三时我也抵触去施工单位,但我和辅导员、学长聊了聊,最终还是选择去试一试。”王清说,“企业的待遇不错,去了才发现真正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如今,作为校友的王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能让学弟学妹客观看待“打灰”生活。
目前,“我在‘打灰’挺好的”约稿活动已经收到来稿20余篇。朋辈的分享让陈智欣有了别的想法。在与校友和辅导员交流后,她还是决定去双选会中试一试。
“毕竟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苦与累,排斥工作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摆正自己的定位。”陈智欣说。
郭欢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